freeBuf
主站

分类

漏洞 工具 极客 Web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安全 无线安全 设备/客户端安全 数据安全 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 工控安全

特色

头条 人物志 活动 视频 观点 招聘 报告 资讯 区块链安全 标准与合规 容器安全 公开课

官方公众号企业安全新浪微博

FreeBuf.COM网络安全行业门户,每日发布专业的安全资讯、技术剖析。

FreeBuf+小程序

FreeBuf+小程序

IAST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建设实录(一)
2021-10-03 10:04:29
所属地 内蒙古

在设计IAST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境。这些困难不仅仅来自于技术层面,而且可能来自于架构基础的局限。

IAST的模式 

IAST模式可能有很多,如果目前就笔者之前接触过的场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代理扫描模式

镜像旁路模式

插桩扫描模式

IAST其实并不算是单一产品,简单来说它是借助多个实体的联动,通过主被动发包,最后进行命中结果判定的安全产品。

代理扫描模式

这种模式的流量一般是定向的,在代理处可以通过数据包打标进行隔离。如果数据包有特征标记,是很难触发引擎的错误判定的。

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代理扫描如果要打入污点数据(payload),那就必须牺牲测试的效率,将总流量放大不少。

一般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容器化单独启动安全测试环境,这样的话可以隔离流量,对业务方的数据污染和运维压力也会更小一些。

但是这样有几个弊端:

安全测试环境的迭代很难保持,产品如果有新的的特性,可能不一定来得及在该环境中更新。

业务维护成本高,如果安全侧有需求,QA测试需要单独花人力去维护和造数。

某些场景下,代理模式比较难以适应,比如说双向HTTPS加密、内容自定义加密、不接受脏数据、存在csrf token、存在大量验证码等场景。

镜像旁路模式

这个其实是比较普遍使用的,作为大部头流量落地 的主力军,离线分析是能让业务方少诟病的。

镜像旁路的好处在于,我们在代理集群(服务器)配置好加解密措后,再导向流量清洗集群。

这样的话,能弥补代理模式的一些遗憾,比如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流量不会放大太多,流量加解密更方便。

但是,这也会带来代理模式没有的难题,比如在清洗时会加重安全侧的压力,而且也会把污点数据无差别的带入QA测试的结果中,让安全部门和业务技术方的资源矛盾提升。

当然,如果需要重放流量,也会遇到一些跟代理模式类似的难题。

插桩扫描模式

这个agent不同于代理proxy,不是在pc端/代理服务器部署,而是在业务服务器上部署的。

业界做过的实践,可以是runtime agent或是RASP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拿hook关键函数,去确认流量链路的。

当然,除了在server端启动应用时加载包,也可以在Idea等编辑器调试时使用IAST插件,作为流量的补充。

而插桩扫描模式,又分为主动扫描和被动扫描两种:

主动插桩模式

在关键函数hook到流量后,会添加poc或者flag进行扫描,这样能解决代理/镜像层面不好解决的一些难题。

被动插桩模式

主要是在监控source-sink流,是否进行了安全过滤。如果没有则判定最终会流向的风险函数,可能会导致漏洞的发生。

其实被动插桩模式,有点类似于针对白盒AST树的方式,区别在于是否有流量输出罢了。

IAST终端分类

对于IAST而言如果要分段(定义可能有差异),初始态是source,风险态是sink,落地态是result。

如果是讨论落地态,比如数据库执行记录,或是落到了表达式调用,或是命令级别执行的监控里,那就说明这个链路是可能存在问题的。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终端去判定结果呢?这里主要有几个选择:

数据库代理(防火墙)

在sql语句落库的时候,我们能通过数据库防火墙或者类似的产品,检查是否有污点数据带入。

如果有的话,针对sql记录后进行拦截,也能达成我们IAST-sqli联动的效果。

笔者记得似乎有人用Nginx代理的方案,实现sql旁路监控。 如果代理旁路检测有sqli语句执行,构造相反的语句进行翻转,或者发送命令让数据库进行sql事务回滚。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些问题,一是兼容各种数据库比较难,二是通信可能加密,三是检测功能单一只能用于模块集成。

所以,这种检测局限性还是比较高的。

Hook Agent

这种模式的实现讲起来其实也不难,这里拿java agent举例。

1. premain

在启动态时,目标JVM启动的同时加载Agent,启动时随同–javaagent一起传入的程序参数。

在启动时,类加载前定义类的TransFormer,在类加载的时候更新对应的类的字节码。

2. agentmain

在运行态时,通过修改类字节码,重新hook关键函数,实现结果落地记录,步骤整体分为两步:

- 注册类的TransFormer
- 调用retransformClasses函数进行类的重加载

但是Hook Agent的实现方式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java是基于jvm启动项的。一般这类模式,对于项目侵入性一般不小,处理兼容性和升级运营问题的时候,会花费安全运营团队特别多的精力。

而且,Hook Agent模式有点像为了IAST而IAST,没有其他附加的实用功能的话,很难说服业务方诚心推进接入。

本身这种东西也只能在测试环境上,如果不能一键化容器化,很好的嵌入CI/CD,就更鸡肋了。

当然,目前也有了一些开源的IAST产品,譬如之前火线出品的洞态IAST,这块儿设计的相对成熟。

RASP agent

RASP agent要实用些,但相对来说臃肿了很多。

你说如果RASP部署到生产非核心环境还好,如果部署到测试环境,着实有点脱裤子放的味道,RASP对资源的占用率也需要着重控制的。

而且生产环境你用这个做被动IAST还行,如果要上主动模式,出事儿的时候,运维开发都得往安全身上甩锅,然后大家集体背C滚蛋就不太划算了。

目前市面上百度RASP和字节的Elkeid(主要功能HIDS)都做的不错,拿来联动可以考虑下。

应用日志埋点

这个其实要看日志系统的内容丰富度,有些在终端埋点丰富的应用日志系统,联动流量入口打上flag,就能检测到在终端落地的流量。

当然,想要检测诸如XSS和模板注入之类的漏洞就没有必要依赖这个了。如果真想关联检测,可以用dns请求的方式进行佐证。

业内的实践的话,可以看看PAB利用开源的日志系统CAT做的IAST,检测精确度可能有待提升,毕竟是依赖中间态而不是终态做检测的。

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性价比高的一类检测手法,也把兼容性的压力分给了架构运维部门,安全部门的成本要降低很多。

IAST的使用延伸

安全工程师在做IAST检测的时候,是可以用于挖掘xday的。

但实际上使用IAST发现漏洞时,人本身是更注重结果的,更多的会关注漏洞成因,最多梳理单系统的sink-source。

然鹅,我们利用IAST做联动标记,是可以尝试梳理出完整的攻击链条的。

在业内的话,记得好像鹅厂和V厂也做过类似的实践。

另外笔者在之前,也尝试过借助流量链路作为其中一环来构建资产库,最后可以用威胁建模模式的方式输出成果。通过半自动化架构评审的模式,能覆盖45%+的项目,此处就不多赘言了。

参考文章

# iAST
免责声明
1.一般免责声明:本文所提供的技术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读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使用且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作者及发布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信息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或损失负责。
2. 适用性声明:文中技术内容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或系统,在实际应用前请充分测试和评估。若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任何问题,相关方不承担责任。
3. 更新声明:技术发展迅速,文章内容可能存在滞后性。读者需自行判断信息的时效性,因依据过时内容产生的后果,作者及发布平台不承担责任。
本文为 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请联系FreeBuf客服小蜜蜂,微信:freebee2022
被以下专辑收录,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收入我的专辑
+ 加入我的收藏
相关推荐
  • 0 文章数
  • 0 关注者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