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理体系
本次企业信息化安全规划方法:
(1)需求输入
- 是以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作为自上而下目标驱动的需求输入;
- 是以风险评估、工作经验作为自下而上场景驱动的需求驱动;
(2)关键举措
- 自上而下目标驱动应该主要关注安全政策和战略、安全标准和流程、项目和措施实施、长期目标和愿景,
- 自下而上场景驱动应该主要关注基础员工参与、来源日常工作、注重能力落地、快速识别响应。
(3)落地方法
- 在落地方面应该遵循一个理论框架,从全方位安全评估与规划到体系化安全建设落地以及持续性安全运营与优化
2. 治理思路
整体治理思路需要遵循PDCA的方法论,开展全方位的评估与规划,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治理体系,确保安全内控的重点落地,促进体系化建设,最终实现信息安全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2.1. 统一规划
目标明确:制定全局性的安全战略和政策,确保所有部门目标一致,减少资源浪费。
协调配合:各部门之间的安全措施相互协调,避免重复投资和安全盲区。
标准化流程: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和流程,确保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一致的安全措施。
2.2. 重点优先
风险评估: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关键资产和高风险区域,优先处理最严重的安全威胁。
资源集中:在有限的资源下,集中力量投入到优先级高的项目,确保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
快速响应:设立快速反应团队,针对紧急安全事件和高优先级问题迅速采取行动,减少潜在损失。
2.3. 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安全基础设施稳固,涵盖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安全措施。
安全文化:通过培训和宣传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技术积累:引入成熟的安全技术和工具,建立数据安全和防御机制,为未来的安全措施打下坚实基础。
2.4. 逐步整合
系统整合:逐步将各个安全系统和工具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提升管理效率。
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使不同部门可以及时获取安全信息和威胁情报,提升响应速度。
持续优化:定期评估整合效果,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优化整合策略,确保系统始终高效运行。
3. 需求分析
3.1. 自上而下目标驱动
此部分需要遵循中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安全评估,行业的隐性要求、安全检查,上级单位的绩效考核、安全检查等。
3.1.1. 法律法规
确保遵循《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合规性框架,减少法律风险。数据保护:落实数据保护要求,确保个人信息和敏感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3.1.2. 最佳实践
遵循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隐形要求,如信息共享机制、应急响应计划等,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3.1.3. 行业要求
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协会合作,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改进,推动行业安全的整体提升。
3.1.4. 集团考核
定期接受上级单位的安全考核,确保各项安全指标的达成,保持合规与高效。根据下级单位的安全检查反馈,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改进不足之处。
3.2. 自下而上场景驱动
此部分需要关注基层员工的实际需求,包括安全评估(第三方)、实际工作问题、外部安全通报以及通用安全场景等。
3.2.1. 安全评估
定期评估(自有和第三方独立机构):定期进行信息安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系统安全、数据保护、网络防护等,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评估(自有和第三方独立机构):基于业务流程和系统架构,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威胁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2.2. 工作经验
团队成员利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工作流程中的安全隐患,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安全需求。
3.2.3. 安全通报
建立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团队通报外部的安全事件和通告,确保所有成员了解最新的安全威胁。针对外部安全通报的信息,迅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及时消除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