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息安全是网络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产物,近几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本身,都对信息安全愈发的重视。风险管理的理念也逐步被引入到信息安全领域,并迅速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风险评估逐步成为信息安全管理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那如何规范的实施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成为很多企业安全负责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参考标准
1.1国外标准
NIST SP800-26 《Security Self-Assessment Guide for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30 《Risk ManagementGuid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OCTAVE:Operationally Critical Threat, Asset, and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ISO/IEC 17799:2000 《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ISO/IEC 27001:2005 《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范》
AS/NZS 4360:1999 《风险管理》
ISO/IEC TR 13335 《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
1.2国内标准
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GB/T 31509-2015《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
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18336-2001《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
二、前期准备
2.1 确定评估目标
因风险评估主要目标是信息系统,故开展风险评估开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此次风评的目标,可以是整个单位的所有信息系统,或者单个系统,单个系统的我们一般都是叫做专项风险评估。
2.2 确定评估范围
确定好风险评估的目标后,就需要对此目标的边界进行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待评估系统的业务逻辑边界(如独立的系统可以不需考虑),例如跟哪些系统有数据交互,避免关联系统被渗透,从而导致此系统也被渗透,可以例举出;
2)网络及设备载体边界,这里最好有网络拓扑图,那样会比较清晰的看到支撑此系统的硬件设备情况,是否有冗余配置,例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安全设备等;
3)物理环境边界,主要讲的是机房的环境,有没有监控设备、防水、防雷、防潮、异常告警,其实等保测评时会考虑这方面,如机房太远或不方便查看,可以看看系统对应的最新测评报告;
4)组织管理权限边界,主要是需要明确目标系统是谁负责开发、维护、管理等。
2.3 组建评估团队
可能有同学会问,为什么需要组建团队去做这个事情呢?
经历过风险评估同学都知道,这工作是极其复杂的,会涉及非常多的方面,当然如果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的安全部”,预算又吃紧的单位,那就只能仰天长叹,默默搬砖吧,希望下面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下图是标准理想状态的团队组成,大厂或者预算充足的ZF单位才有这样的高配,单位可以根据公司内部的情况组建团队,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有风险评估资质的公司负责。
2.4工作计划
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作,常需要阶段性汇报,中间会有许多过程文档产生,这也有利于项目主管了解项目进度,因此详细的实施计划肯定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参考如下内容:
实施流程:
实施日程表:
2.5评估方案
前面都说到了风险评估非常复杂繁琐,评估方案肯定是必须要有的,方案中应包括一下内容:
1)风险评估工作框架:风险评估目标、评估范围、评估依据等;
2)评估团队组织:包括评估小组成员、组织结构、角色、责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可无)
3)评估工作计划:包含各阶段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成果、工作实施时间安排等
4)风险规避:保密协议、评估方法、评估工具、应急预案等
5)项目验收方式:包括验收方式、验收依据、验收结论等(适用于委托第三方的单位)
可参考如下内容:
三、实施过程及阶段
3.1实施流程
风险评估模型:
3.2系统调研
系统调研是确定被评估对象的过程,自评估工作小组应进行充分的系统调研,为风险评估依据和方法的选择、评估内容的实施奠定基础。调研内容至少应包括:
a)系统等保测评等级
b)主要的业务功能和要求
c)网络结构与网络环境,包括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
d)系统边界,包括业务逻辑边界、网络及设备载体边界、物理环境边界、组织管理权限边界等
e)主要的硬件、软件
f)数据和信息
g)系统和数据的敏感性
h)支持和使用系统的人员
i)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
j)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k)法律法规及服务合同
系统调研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面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一般都先要求填写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有疑问的地方采取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更容易理解
3.3资产识别
资产识别工作主要是参考GB/T 20984--2007中的分类列明评估范围内的各项资产,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服务、人员和其他等六类资产,但是我们一般都会有根据标准要求将资产分类为硬件、软件、文档和数据、人员、业务应用、物理环境、组织管理等七类资产。详细见《资产识别分类参考表》,有感兴趣或需要的同学可以私信我获取。
资产识别小组需要对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了逐项分析,比对资产清单,结合系统运行现状,识别出评估范围内的信息资产,形成了《资产识别表》;
参考《资产重要性程度判断准则》为每个资产进行了重要性程度赋值。资产识别和赋值结果记录在《资产识别表》中。
可以参考如下表格制定《资产识别表》:
3.3.1 资产重要性确定
资产识别小组依据资产对主要业务、运作及声誉影响程度确定重要资产的基准线(阀值),在基准线以上资产确定为重要资产,填入《重要资产赋值表》;例如资产重要性程度大于等于30的资产被判定为重要资产。
3.3.2CIA三性赋值
所谓CIA三性指的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资产识别小组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对于保密性、可用性、完整性的定义,分别在《重要资产赋值表》中填资产的保密性等级值、完整性等级值和可用性等级值。等级值划分为很高(5)、高(4)、中等(3)、低(2)、很低(1)五个等级。
可以参考如下表格制定《重要资产赋值表》:
3.4威胁识别
威胁识别小组通过查阅安全设备、日志和以往的安全事件记录,分析信息资产在物理环境、网络、人员、设备故障、恶意代码及病毒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情况,依据《资产面临的威胁列表》,分析系统资产潜在的威胁,最终确认形成了《威胁识别表》。依据经验,建议威胁识别放在脆弱性识别之后,因为威胁都是通过利用资产的脆弱性才有可能造成危害。
可以参考如下表格制定《威胁识别表》:
3.5脆弱性识别
脆弱性识别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重要资产分组进行脆弱性分析,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技术方面:运用工具扫描、基线核查、渗透测试等方式,从物理环境、网络、主机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和文档等方面查找资产的脆弱性;管理方面:通过文档查阅、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的方式,从人员、组织管理等两方面进行脆弱性识别;最终形成《脆弱性识别表》。每种资产的详细识别内容,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可以参考如下表格制定《脆弱性识别表》:
3.5.1基线核查
基线核查可以从物理环境、网络、安全设备、主机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等方面进行核查确认,每个方面都可以参考《GBT 31509-2015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中附录B安全技术脆弱性核查表,单位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核查项,不过主机系统的基线核查建议采用脚本的方式执行截图保存,那样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主机系统基线核查脚本:
3.5.2 主机层扫描
主机层的检测主要是采用主机层扫描设备或软件进行,各大厂商都有主机层的扫描工具,不过建议采用绿盟的极光进行扫描。
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重要资产识别中的各类资产IP进行扫描;
2)在WAF或者防火墙上添加扫描设备IP至白名单,不然容易引发告警;
3)应在非业务时间段进行,以防扫描影响业务;
3.5.3应用层检测
对评估目标使用工具进行应用层扫描,例如AWVS、APPSCAN等,对扫描的结果进行验证、确认,加入到脆弱性资产识别表中,预算可以的单位建议做渗透测试或者内部团队安全检测,这样能尽可能多的发现风险点,不过进行应用层扫描或者渗透测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只对应用系统中的重要资产进行渗透测试或扫描;
2)在WAF上添加渗透白名单;
3)不在业务时间段渗透或者扫描;
4)规定不允许获取敏感数据,不能备份数据;
5)上传的webshell测试完成后,必须删除;
6)所有渗透测试结果必须有截图;
3.6已有安全措施确认
在识别脆弱性的同时,脆弱性识别小组应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结果做为不可接受风险处理计划的依据。对有效的安全措施继续保持,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费用,防止安全措施的重复实施。对确认为不适当的安全措施应核实是否应被取消或对其进行修正,或用更合适的安全措施替代。
可以通过访谈、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处理记录;但设计到技术方面的措施,建议实际操作验证会更合适。安全措施有效性确认不需要具体到每个资产,可以覆盖多个资产。有效的安全措施可以降低多个资产的脆弱性。
已有安全措施确认表可参考如下:
可以参考以下步骤实施:
1、记录并确认已有的安全措施;
2、现场测试安全措施是否有效;
3、记录查验结果,形成《已有安全措施确认表》
3.7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小组采用矩阵法计算出风险系数,然后按照《深圳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指南》中“资产风险值=资产重要性程度值×威胁风险系数”的公式,计算资产风险值,经项目负责人批准确认形成《资产风险值表》。
威胁风险系数计算矩阵:
注:
1.本矩阵用来确定威胁的风险系数。
2.矩阵横轴为威胁的影响程度,纵轴为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横纵交点为威胁风险系数。
针对威胁风险系数判断准则:
3.8资产风险值等级划分
风险值等级的划分是可以根据单位大情况调整的,如评估的是内部系统,例如OA,内部办公的系统,可以将风险对应的值设置的更高些,例如,对外访问的系统风险等级为“中”的风险值设置为100-150,但是内部系统风险等级为“中”的风险值可以为150-200。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
风险等级划分可以参考如下表格:
3.9不可接受风险划分
不可接受的风险划分经风险分析小组确定并经项目负责人批准,我们应该可以设定风险值=阈值作为不可接受风险值,这需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跟领导的要求来确定,有的单位对安全要求很高,风险等级为“低”以上都需要处理,参考上面的表格,那就是风险值为80以上的风险项都需要处理,有的单位对安全要求不是特别高,只需风险等级为“中”以上处理即可,参考上面的表格,那阈值为175,所有风险值>=175的风险项都需处理。
3.10风险分析结果
风险分析小组根据前期的工作,进行风险分析,形成《资产风险值表》:
3.11风险统计
资产风险情况:
风险接受情况:
3.12不可接受风险处理计划
不可接受风险找出来后,肯定需要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处理计划,最好能详细到每项风险对应的处理步骤及方法,以及截至时间,那样才有可能保证完成,当然还需对《已有安全措施确认表》中的风险项进行,确认是否能暂不处理或延长截至时间等。
《不可接受风险处理计划》可以参考如下表:
3.13专家评审
组织评审会是风险评估活动结束的重要标志,邀请单位领导、主要评估人员、信息安全专家等参与,项目组长及相关人员需对评估技术路线、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达标情况进行汇报,并解答评审人员的质疑。
四、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是肯定需要写的,必须跟领导或风险评估方汇报一下此次风险评估的内容,当前发现了多少风险,什么时候能处理完成,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到此整个风险评估的工作才结束,至于风险处置计划那后续还需跟进处理才行。
以上涉及的标准文档,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需要可以私信我获取。针对上面风评的步骤或内容,如有不足的地方,可以交流、斧正。
最后附带一下整个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图:
*本文原创作者:jary123,本文属于FreeBuf原创奖励计划,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