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初衷
《数据安全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
数据要素及数据价值的体现;
企业自身数据安全建设的需求驱动。
参考依据
TISC-0011-2021《数据安全治理能力评估方法》
数据安全治理概念
广义:国家层面数据安全战略需要,社会、国家安全等数据利用、保护。
狭义:自身组织数据安全战略需要,保护数据合法利用。
数据安全治理要点
数据为中心
针对业务场景和生命周期的安全;
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
国家层面,多单位机构协调;
企业层面,多部门协同;
突出领导、管理、执行、监督方面。
兼顾发展与安全
保障数据有效流动、发挥价值、又要确保数据安全,有点类似常规的网络安全防护,不是绝对的强调安全,也要兼顾业务、成本之间的平衡
数据安全治理总体视图解读
数据安全治理目标
主要突出合规、风险管理、保障数据有效开发利用
数据安全治理实践路线
以总体数据安全战略为核心,基础安全为保障,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
涵盖规划、建设、运营、评估4个步骤
规划:主要进行现状分析、方案规划、方案论证。侧重通过合规及行业标准、自身要求进行差异分析,设计包含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人员能力(此处与GBT3798 DSMM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安全能力要求和维度是一致的。同时开展方案论证,进行可行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的验证。
建设:建设维度包含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人员能力。以总体的思想要求,细化到具体的能力提升。简单的理解就是,谁来组织做?怎么设计和遵循?用什么样的技术?人员的能力能不能保障?
运营:主要侧重以风险防范、监控预警、应急处置3个要素开展。包含了常见的监控与溯源、自身的安全检查、专项督查、应急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等。
评估:评估分为内部自评估及第三方评估,内部通常以评估自查、应急演练、对抗模拟作为能力的自评估;第三方主要是监管部门或者测评机构开展的能力评估。
实践路线的思考:参考数据安全治理的框架,主要路线可以参考规划、建设、运营、评估的路线。
数据安全治理参考框架
类别划分:主要划分为三类,数据安全战略、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基础安全。
具体细分如下图所示。
数据安全战略
工作开展前,总是要有计划,计划开始前,需要契合组织的战略布局去拟定,同时需要组织协调对应的资源、才能保障数据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数据安全规划可以确立目标任务,后者为数据治理团队提供支撑。
数据安全规划:决策团队及职责分工、梳理内外部风险、形成中长期规划清单、按规划内容落实责任分工及考核、形成任务分发及考核平台。
机构人员管理:负责组织数据安全治理的团队及人员,人员入离岗安全控制。主要需要明确管理、执行、监督工作的职责及分工,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保密协议、数据安全责任协议签署、具备明确的追责机制、具备安全培训及考核计划、联动的人员账号管理策略。
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
数据全生命周期主要包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6个环节。主要侧重的还是各个环节的安全策略设置,需要关注的是,以数据处理的场景举例,可能也会出现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的安全要求等。所以说,数据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是可以灵活组合和复用的。
数据采集安全
侧重自身生成的新数据或者从外部收集的数据,为了遵循合法合规,这个过程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采集团队及职责
数据源的可信管理(身份鉴定、用户授权等)
采集设备的安全管控(安全加固、访问控制)
个人信息合规评估
采集过程日志记录及审计
建立数据采集工具
敏感数据识别及防泄漏
数据传输安全
防止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泄露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般常见的是数据加密和传输过程的区域防护等措施。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传输团队及职责
传输通道两端主体的身份鉴别
按分类分级要求,对应场景进行传输保障
数据传输接口管理(接口管控清单)
接口的日志记录及审计
数据存储安全
数据需要存储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如何确保存储介质的数据安全性,也需要对该环节进行安全管控,一般涉及数据的加密存储,加密那么就会涉及算法,如何做到数据崩溃完好复原,又考验了数据的备份,如何确定数据备份的质量,那么恢复测试又是一个考验。看似简单的环节,却一环扣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文件把数据备份与恢复拆分了,这里我合在一起讲了,个人理论上认为,数据存储与数据备份恢复、数据销毁是呈正相关的。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传输团队及职责
按分类分级要求,对应场景进行存储措施保障
建立存储系统或平台,实现账号、权限、安全基线统一管理(数据安全管控平台...)
对物理介质的管理,包含采购、标记、审核、入库、出库等环节着手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要求(管理团队可参考制定对应策略)
明确数据备份与恢复团队及职责
制定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规程
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清单
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定期备份、完整性、可用性验证)
数据使用、处理环境安全
文件把数据使用、处理环境安全进行了分拆,这里也集合到一起说明。数据的使用倾向于数据的计算、分析、可视化操作,数据的处理环境,涉及到系统、终端、平台等环境。综合起来分析,还是觉得应该结合在一起。只有保障了处理环境的安全,才能确保使用环节的安全。而且,数据处理环境安全也应该是可以复用在其他的环节里面的。
数据使用,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使用团队及职责
按数据分类分级进行级别使用审批及评估
部署数据使用的保障工具(脱敏、加密)
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日志记录和审计
数据处理环境安全,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处理环境安全团队及职责
明确系统开发、上线、运维过程安全控制措施
生产网、测试网环境、资源隔离
用户数据处理环境加工操作日志记录和监控审计
部署数据处理环境数据防泄漏工具
数据共享交换安全
文件此处划分为内部共享、外部共享。但常规的工作语义上来讲,更倾向于数据内部共享、外部数据开放或交互。此处遵循文件描述进行划分。
数据内部共享安全:组织内部之间的数据交互过程。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内部共享安全团队及职责
共享数据内容评估、审批
共享过程日志记录及监控审计
共享清单建立、共享链条确立
建立数据共享工具或平台,实行基础账号、权限管控
部署数据脱敏工具
部署数据溯源工具
数据外部共享安全:不同组织之间的数据交互。例如提供给政府部门的行业信息等。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外部共享团队及职责
制定安全策略(数据脱敏、数据溯源、数据留存期限、监控审计、身份识别、平台/接口控制)
明确双方安全责任(侧重接收方,开展接收方安全能力评估)
数据销毁安全
一般指对数据及其存储介质实施对应的手段,使数据彻底消除且无法还原。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销毁团队及职责
按数据分类分级级别对应场景采取不同的销毁手段
建立数据账期清单,保障数据过期销毁
对数据销毁过程进行监督(双人机制或其他)
对数据销毁效果进行评估
对外部共享的数据,明确销毁记录并验证
基础安全
基础安全可以理解为通用的安全,是作为整个数据全生命周期能力建设的基础支持,同时也可以在生命周期里面进行复用。在这里,基础安全分为了7个类别,分别是:
数据分类分级、合规管理、合作方管理、监控审计、鉴别与访问、风险和需求分析、安全事件应急
数据分类分级
其实数据分类分级在DSMM里面,是单独划分到数据采集的环节里的。这里列到了基础安全。其实从实施层面来定义,分类分级也可以在数据资产梳理和评估的时候一起开展。而且数据分类分级也是一个开展起来比较困难的事项,特别是牵扯到业务线条也跨了多部门。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分类分级团队及职责
开展资产梳理
结合数据业务需求,明确数据分类分级原则、方法、安全管控措施
定义数据识别规则
建立分类分级工具,实现数据标识
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有效管理
合规管理
合规管理主要是针对内部业务需求及场景,对标法律法规要求,以管理手段降低组织面临的合规风险。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合规管理团队及职责
定期梳理更新国内外法规、行业标准等要求,形成合规清单
按照合规要求定期监控审计
形成合规评审工具,定期开展合规评估评审
合作方管理
合作方管理,其实还是属于安全隐患比较大的,特别是大量采用外包合作方进行开展数据处理的单位。那么怎么样才能进行安全管控呢?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主要还是以安全技术结合管理措施的方式进行管控。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合作管理团队及职责
合作前开展合作方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评估
签署数据保护协议,明确合作权责边界、数据责任、约束数据行为
明确人员、账号、权限管理要求
定期开展合作期限、数据接口关闭、数据清除等合规检查
建立合作方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开展合作方引入、安全评估工作管理
监控审计
监控审计是通过监控及审计的工作机制建立,防范不正当的的数据访问和操作行为。降低数据未授权访问、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文件描述的主体还是侧重于对高风险场景、高敏感操作进行日志监控和分析审计。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监控审计团队及职责
结合业务流程特性、安全目标、风险控制水平,梳理高风险、高敏感操作清单,配置监测点
明确各场景日志记录要求、监控要求、审计要求
建立统一的监控审计平台,对高风险、搞敏感操作日志进行监控分析
定期开展数据安全监控审计
鉴别与访问
鉴别与访问,主要侧重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是整个组织实现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账号、权限管理团队及职责
开展用户账号管理及鉴别工作
梳理系统、平台、数据等权限进行管理及访问控制
建立账号权限管理平台(4A等)
定期开展账号及权限的审计
风险和需求分析
主要是根据组织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和安全需求,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和改进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最大限度的保障数据安全。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风险和需求分析团队及职责
定期梳理组织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
合规遵从、面临风险、结合业务需求梳理
定期开展需求分析、风险分析
安全事件应急
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当数据安全事件后能够及时响应,快速保障业安全稳定运行,最大程度降低数据安全事件带来的影响。
整理的简要要求如下:
明确数据安全事件应急组织架构及职责
数据安全事件分类和分级
明确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上报流程
制定应急预案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建立数据安全事件管理平台,对已发生的数据安全事件进行统一记录、管理、宣导
总结
从上述的简要要求中,大部分对组织架构的建立、安全职责的明确、整体流程机制的建立都有比较共性的要求。虽然目前数据安全还是处于一个发展初期,最后回归的本源,还是数据的价值还有使用数据的人。
再用管理学的理念,做事的初衷、谁来做事、怎么做、质量怎么样、目标完成度。来评估,简单做了个排名。
TOP1:组织战略
TOP2:人员分工
TOP3:流程指引
TOP4:技术支撑
TOP5:监督管理
只有做到“以数据为中心”,合理管控,促进数据流动体现价值,才不违背数据安全治理的初衷。
如需授权、对文章有疑问或需删除稿件,请联系 FreeBuf 客服小蜜蜂(微信:freebee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