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Buf
主站

分类

云安全 AI安全 开发安全 终端安全 数据安全 Web安全 基础安全 企业安全 关基安全 移动安全 系统安全 其他安全

特色

热点 工具 漏洞 人物志 活动 安全招聘 攻防演练 政策法规

点我创作

试试在FreeBuf发布您的第一篇文章 让安全圈留下您的足迹
我知道了

官方公众号企业安全新浪微博

FreeBuf.COM网络安全行业门户,每日发布专业的安全资讯、技术剖析。

FreeBuf+小程序

FreeBuf+小程序

雷军“复活”米聊后又推HEYY,但别忘了Clubhouse的隐私安全问题
2021-03-12 21:33:44

小米复活米聊还没有多久,马上又推出了HEYY,全力对标Clubhouse,杀入语音社交市场。

这也不怪小米“心急”,毕竟谁都眼红Clubhouse的热度,想在中国复刻一个传奇。

但中国没有马斯克,能够以一人之力带火一款App。Clubhouse的硅谷精英社交模式也很难克隆到中国。

Clubhouse刚在中国风靡的时候,互联网圈和创投圈人士最先嗅到机会。有投资人对媒体表示,Clubhouse成了看投资标的的“风水宝地”,10几天时间就收到70多份BP(商业计划书),并成功投资两个项目。

这种情境很难复刻,它基本只存在于邀请注册制初期,后期放开注册后高质量内容被稀释的可能性很大。

而国内复刻产品——36氪旗下的Capital Coffee,也专注创投圈和互联网圈的多人语音社交。但它和Clubhouse同样都处在内测邀请阶段,却不像前者激起那么大水花。

更何况,Clubhouse还数次面临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等质疑和指控。中国公司在学习Clubhouse模式时,也要考虑它正面临的隐私数据风险。

一窝蜂追赶,有的昙花一现

自2月初Clubhouse在中国大火之后,已经有不下6家公司决定复制。

小米本来宣布米聊在2月19日停止服务,但米聊关闭还不到一个星期,这款原本对标微信的产品已经存活10年之久,网络上对它的惋惜声还没散去,就迎来了“复活”的消息。

“复活”后的米聊不再对标微信,而是Clubhouse,要做一款面向专业人士的语音聊天应用。据媒体报道,新米聊的原型其实是小米之前内测的语音社交产品“举手”,如今改头换面极有可能是蹭热度和借势冷启动。

米聊“复活”开启小范围内测

小米近期还上线了一款应用“HEYY”。官方介绍,HEYY是一款在线语音速配软件,从slogan“扩列处CP”可以看出,这是一款瞄准Z世代的年轻化产品。

小米推出的语音社交应用HEYY

HEYY的开发者为美卓软件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据媒体查证,该公司曾在2015年被小米收购,目前仍是小米旗下公司。

除了借壳“复活”的小米,还有公司连夜加班,产品在除夕当天火速上线。

映客直播是反应最快的公司,产品研发、设计和测试仅仅用了6天,“对话吧”在2月11日除夕当天抢先上线。

“对话吧”上线以后,也想走精英社交路线。映客在2月20日拉来数位创投圈大佬为“对话吧”站台,吸引了数千人在线收听, 借用名人效应为“对话吧”造势。

创投圈大佬为“对话吧”造势

映客董事长奉佑生邀请创投圈大佬朱啸虎、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最强大脑》主持人、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知群CEO马力等众多大佬荟聚对话吧APP,探讨中国音视频社交的未来发展趋势。

然而,“对话吧”上线12天就被迫下架整改,映客方面称产品形态和技术正在完善升级。

除此之外,36氪也推出了一款创投圈和互联网圈的多人语音社交产品Capital Coffee。阿里则在钉钉中加入“MeetClub”的语音聊天功能;网易云内测音频社交功能“侃侃”。路透社则表示字节跳动也在开发一款语音社交应用。

国内复刻版“Clubhouse”集合

别忘了Clubhouse的隐私问题

虽然目前Clubhouse只有ios版本,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扩张和爆火。

它采用邀请制,新用户注册时需填写获取老用户的邀请码。这一点是许多安全圈人士诟病的地方。

因为Clubhouse会访问用户通讯录,然后提示该用户通讯录中还有多少用户没有使用Clubhouse,不断提示该用户发送邀请。至于通讯录上的人是否希望Clubhouse持有其电话号码等信息,则不在它的考虑范围。

有人指出,Clubhouse拥有大量硅谷精英甚至世界上最富有名人的私人手机号码,但该公司似乎并没有首席安全官。目前,Clubhouse尚未回应该问题。

这一问题遭到了硅谷某些安全行业人士的猛烈抨击。亚马逊Prime Video隐私负责人Debra Farber 在推特上表示,"Clubhouse是一个去隐私化的超级传播载体,它应该从App Store下架并重新架构,以保证用户和非用户安全。"

Farber并不是唯一一个反对该应用的行业领袖。The Rise of Privacy Tech的创始人Lourdes Turrecha也指责Clubhouse利用人们的FOMO心态(跟风,害怕错过)来掩盖重大隐私问题。

Clubhouse聊天室

在欧洲,Clubhouse也遭遇了抵制。1月27日,德国消费者组织联合会提交针对该应用的制止令,称其违反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接下来Clubhouse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更是引起众人担忧。2月21日,一名用户将房间内的聊天音频上传到第三方网站,这让本以为聊天是私密进行的用户无所适从。

专家分析,音频盗窃者是利用Clubhouse的JavaScript工具包构建了自己的系统,并成功从该平台抽取了数据。

信息治理和隐私咨询公司Castlebridge的董事总经理Daragh Brien,甚至借用创投圈的术语“最低可行性产品”,将Clubhouse戏称为 "最低责任产品",称其在解决监管和用户安全需求方面无所作为,很有可能面临诉讼,建议投资人谨慎行事。

此外,随着产品营销的铺开,它带来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很多安全团队来说,营销一直是一个很难配合的部门。因为营销的职责是分享数据,而安全部门的职责是保护数据,在某些情况下安全部门还会对数据分享进行阻拦。在两个部门合作时,安全专业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上述提到的隐私问题,并不断改进、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国产音频社交产品来说,Clubhouse所经历的质疑和安全问题,都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音频产品十分依赖带宽,众多的聊天室需要强大的带宽支撑,这无疑是一项烧钱的成本。再加上音频聊天内容不像文字和视频内容一样方便审核,可能会在无形中触发监管红线。

以上种种都是音频社交产品在研发和运营产品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在看到风口后,不加思索一拥而上,后续可能会面临更多麻烦。

# 数据安全 # 隐私
本文为 独立观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授权、对文章有疑问或需删除稿件,请联系 FreeBuf 客服小蜜蜂(微信:freebee1024)
被以下专辑收录,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收入我的专辑
+ 加入我的收藏
相关推荐
  • 0 文章数
  • 0 关注者
文章目录